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林崇德
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作出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又一篇加强教育工作的重要文献,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首先必须回答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必须把党的教育方针的宏观要求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目的就是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指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区别于其他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课题组在凝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研究工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指向,构建起核心素养总体框架。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承认和确立人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即自主性。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同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地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另一内涵,即人的社会性。此外,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理解出发,强调文化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并将其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这揭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又一内涵,即人的文化性。基于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经典论述,课题组深入调研社会各界对新时期学生核心素养的期待,提出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凝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系统阐释党的教育方针,最终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包括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都应该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细化为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课题组在遴选和界定核心素养指标、描述其主要表现时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基础的不断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支撑条件,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及互动过程中加以践行。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达的是国家的意志,主要从国家角度提出了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与信念。核心素养在“国家认同”等要点系统中落实这些要求,培育学生“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把红色基因融入广大学生的血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主要从社会角度提出了学生应具有的信念和追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要点的描述中。例如,“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主要从个人角度对学生提出了道德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认同”“社会责任”等要点的描述中。例如,“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等。
第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人才培养的民族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同时充分吸收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滋养,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为每个孩子打上深深的中华文化底色。
从概念界定看,“素养”一词,早在《汉书·李寻传》中就有记载:“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现代汉语词典》认为,“素养”主要指“平日的修养”,强调其是后天习得和养成的。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因此,课题组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内涵同时强调了核心素养的品格属性和能力特征,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从表现描述看,课题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有机融入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劳动意识、人文积淀、乐学善学等基本要点,引导学生“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凝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将促进更多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断涌现,必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